徐则民:幼儿教师应直面游戏中的“不确定”
“赋予幼儿游戏的自由”,让幼儿在游戏中“想自己所想”,教师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游戏中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不过,教师要牢记“这未必就是坏事!”事实上,“赋予幼儿游戏自由”的过程并不可怕,反倒能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经验。要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
要做游戏了!师幼一如既往地围坐在一起。
“今天想玩什么呢?”教师的问题引发幼儿的回忆,一只只小手踊跃举起,才六七个幼儿的陈述就把昨天的游戏主题说了个够!
“今天有谁想去娃娃家呢?”教师继续提问。10只小手高高举起,满腔热情地期盼着教师的“恩准”。可此刻的教师脑海里涌现出一丝烦恼:10个人参加娃娃家?玩具不够怎么办?地方太小怎么办?一派混乱打斗的场面……于是,教师善意地劝告幼儿:“10个人参加游戏,可能会玩具不够哦,有谁愿意让一让?还有哪个好孩子愿意让一让?”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幼儿的人数终于从“10个”一步步削减到了教师心仪的人数。
“今天有谁想去医院呢?”才有两个幼儿慢吞吞地举起小手,教师的焦虑油然而生:“今天医院里的医生会被忙坏的哦!打针、挂号、开刀、配药……“有谁愿意去帮忙?还有谁愿意参加游戏?”
开场,这是每天游戏的序幕,这样的协商持续了很多年,而且直至今日,在许多教师的实践中还被认为这是不能不聊的话题——因为在“想玩什么?”“谁想去玩?”的探讨中,教师不仅能够了解幼儿的游戏动向,更能发挥“防范于未然”的作用,在游戏开展之前尽教师之所能去帮助幼儿扫除游戏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
这样的开场协商,不能不说是“用心良苦”。在这样的开场协商中,我们能够充分预见教师“保驾护航”的效果。然而,这样的协商会不会还是一把“双刃剑”呢?
我尝试给幼儿更为宽松的“游戏序幕”——我会鼓励孩子:“想好玩什么了吗?找你的朋友好好商量商量!”我会不时地提醒孩子:“待会儿游戏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你是谁噢!”我更会传达给孩子这样的信息:“假如你想玩新的内容,一定要告诉我,说不定我能给你帮助噢!”
于是,我的孩子就插上了“自由”的翅膀,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游戏也充满了“不确定”。
游戏开始了,16个孩子兴高采烈地来到了娃娃家——16个孩子,始料不及,全班的50%噢!16个孩子挤进那小小的空间,谁也不愿意离开,谁都有充足的理由要留下。
“那就好好协商,相互认识认识噢!”我知道我的规劝无力回天,那就尊重幼儿的选择吧,我一边给出建议一边退到了不远处静观事态发展。
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35分钟后,我终于等到了孩子们协商的结果。16个孩子中1个男孩被确定为娃娃家的爸爸,1个女孩当上了娃娃家的妈妈。还有14个孩子又会是娃娃家的什么角色呢?“不听不知道,一听哈哈笑!”剩下的9个女孩分别是:大姐姐、二姐姐、三姐姐、四姐姐……九妹妹,而剩下的5个男孩就是:大哥哥、二哥哥、三哥哥……小弟弟。
虽然,耗时35分钟的协商产生的也就是“爸爸、妈妈、兄弟姐妹”这样一些简单的角色,但对16个孩子来说,能够“尘埃落定”各就其位着实是一个伟大的结果哦!他们迫不及待地投入最后10分钟的游戏中。
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娃娃家依然是“热门主题”,依然吸引着众多的孩子,哪怕那冗长的角色分工占去了游戏的大部分时间,许多孩子依旧故我地参与着。
这里,除了尊重孩子的兴趣以外,教师还能获得什么呢?第二个星期,我得到了答案,更坚定了我直面游戏中众多“不确定”的决心。
那天,我看到2个女孩手牵手来到娃娃家,可转眼又离开了。我纳闷:“怎么退出来了?”
女孩实事求是地回答:“人太多了,会花很多时间来商量角色,不划算的,我们先去玩其他的内容,等过两天人少了再来玩噢!”
这样的回答让我感慨万千!原来,游戏主题中出现不确定的人流量居然也能推进幼儿获得积极的经验!人多的时候,孩子或许可以慢慢地习得“回避”与“等待”;而人少的时候,孩子或许就会自然而然地理解“责无旁贷”的道理。
这样的回答更让我反思:长期以来,因为害怕游戏中出现这样、那样的“不确定”,许多教师兢兢业业地为孩子“排忧解难”,努力将孩子的游戏纳入教师能够驾驭的、有序开展的轨道中,却使游戏变了味,还剥夺了幼儿在动态的游戏发展中获得各种经验的机会。
事实上,我们不妨尝试俏皮地允许,并积极等待游戏中那些隐含着神秘的“不确定”的出现!
要知道,游戏中遭遇大量的“不确定”,未必就是坏事!
要知道,正是游戏中蕴含着“大量的不确定”,或人多、或人少、或高潮、或低谷、或积极、或消极、或熟知、或无知、或友爱、或争执……才使得游戏充满刺激且具有无限的魅力。
假如我们的教师能机智地从大量的“不确定”信息中挖掘有价值的内容,并推动幼儿获得更丰富的经验,我们又何乐不为呢?
“直面游戏中众多的不确定”从本质上挑战着教师的专业能力!
徐则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幼教教研员,上海市特级教师。
本文标签: 徐则民